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”:央企英雄故事,比电影更震撼!
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”
这是国庆档的三部电影
《万里归途》《平凡英雄》《钢铁意志》
共同的介绍
真实还原外交官撤侨经历
真实再现“救助新疆和田断臂男孩”的生命奇迹
真实重现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的诞生历程
三部影片背后的原型人物
大多来自于中央企业
他们普通又伟大
真实又传奇
他们的故事,更加震撼人心
《万里归途》:再难再险,也要一起回家!
“中国护照不一定能送你去世界任何地方,但是它可以把你从任何地方接回家。”电影《万里归途》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。
电影《万里归途》改编自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。作为利比亚撤侨的亲历者,在中国政府启动国家一级响应开启撤侨行动后,中国建筑历时十天十夜成功撤离1万余名中国员工和外籍员工。机场里,刚回到祖国怀抱的中建人,用手中仅有的蓝色布条,深情写下“中国建筑 感谢祖国”。
2011年2月16日,利比亚狼烟四起,战火与骚乱像狂风一样席卷了这个北非国家。中国建筑在利比亚的十个项目部受到了武装分子的冲击,一万多名中建员工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。
被当地暴徒推翻的中建项目部围墙
时任中建利比亚分公司总经理、中建八局副总经理张作合,第一时间奔进二营区,组织惊魂未定的1000多名员工撤退到一营区。十个项目部组建巡逻队昼夜巡逻,妇女、儿童、老人被安置到当地的中建员工家里避难。
2011年2月24日凌晨,两艘邮轮先后离开班加西港前往希腊克里特岛,约3400名员工成功撤出,其中女职工、大龄职工、早期到场工人基本全部撤出。
然而,班加西沿岸形势紧张了起来,突然的变故,让后续海路撤离计划受阻。利比亚分公司决定从陆路撤离一部分人员,在征得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的同意后,从陆路往埃及撤离。
24日早8点,时任中建利比亚分公司哈德拉项目实验室主任王守合接到一项任务,带着269名工人去埃及,从埃及回国。张作合和王守合说:“一个都不能少!”
2011年2月24日早上到25日晚上,对于王守合来说是极为难忘的。在近40个小时里,他带着269名中建员工从枪林弹雨的利比亚班加西辗转至埃及开罗机场,经历了路霸、天冷、司机的趁火打劫等考验,最终登上了飞往祖国的包机。
2011年2月25日凌晨一点半,车队来到了利比亚与埃及交界处,这里聚集了上万难民,气氛紧张而混乱。在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大家开始办理入关手续。放行过境的指令下达时,队伍被混乱的人群挤散了。情急之下,王守合举起了一面五星红旗,中建员工立即向他聚拢过来。
埃及边境的警官疑惑地说:“他们都是中国人?”中建员工李国说:“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人都是中国人。”说完,他向聚拢在面前排成队列的人们大声喊:“唱起国歌,我们过境了!”
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……”雄壮的队伍唱响雄壮的国歌,歌声回荡在这片遭过洗劫的国境线上空。下午四点半撤退队伍到达开罗。重新清点人数,一个不少,老王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。
劳务人群中,还有来自越南和孟加拉国的工人,分散居住在10个项目部和营区里。
张作合在枪声中去巡查工地和营区,他每到一处都要问越南人和孟加拉人的安全和生活情况。这天他来到第三项目部,孟加拉翻译穆式塔发拉住他的手急切地说:“我的同胞怎么办?我们要回国。”
张作合坚定地说:“请你放心,我们一定安全地将你们撤离回国。你们不走,我就不走!最后一个离开这个国家的一定是我张作合!”
安抚情绪失控的外籍工人
在班加西港,最后一批撤离的中建员工开始上船。希腊船长拒绝越南人和孟加拉人上船,态度非常坚决。“越南人、孟加拉人不上船,我们也不走”,张作合的态度也十分坚决。艰难的谈判进行了7个小时,这时中国驻希腊大使馆、中国外交部也在紧急斡旋。
终于希腊船长做出让步,同意越南和孟加拉人上船。船载着3000多名中建人行驶在蔚蓝色的海洋上,告别利比亚,远离战火,他们向和平的克里特岛驶去。
浩浩荡荡上船的队伍
当地时间2011年2月26日晚上,当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船上采访孟加拉工人时,他们异口同声地、一遍又一遍地高喊:“China,谢谢!”
到达希腊后,中国建筑为越南籍员工及部分孟加拉籍员工购置了机票,并紧急联系运送包机,将滞留在希腊的孟加拉籍员工送回他们自己的国家。在中国建筑的努力下,723名孟加拉籍员工和233名越南籍员工平安回家。
2011年2月26日凌晨两点半,空客A330包机带着277名中建员工和中国同胞,腾空而起,飞向祖国首都北京……
首都机场,人们面对记者挥舞着花束,打起V型手势,发出真情的欢呼。
中建八局员工陈孔瑞背着背包、脸上洋溢着喜悦,面对摄像机激动地说:“一脚踏上祖国的土地,我激动的泪水就涌出来。我们打着的‘中国建筑,感谢祖国’,是我们在克里特岛登机前写的,这是我们一万多撤离的中建人共同心声。”
第一时间给家里报平安
2011年3月5日23点15分,上海虹桥机场,最后一批中建员工撤离回国。
2011年2月23日至3月4日,中国建筑在利比亚万人万里大撤离中,历时十天十夜, 经受住了生死考验,10227名中国员工和外籍员工,一个不少全部撤回祖国,并主动协助兄弟单位人员撤离,帮助外籍员工撤离,展现了中央企业敢于担当的国际责任意识,维护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。
《平凡英雄》:一场8小时1400公里的生命速递
电影《平凡英雄》,讲述了中国南方航空一场跨越千里的“生命接力”。
那一晚,南航CZ6820为救助一位意外断臂的男孩延后起飞,返回廊桥“二次开门”,南航新疆分公司运行指挥部及机组与医护人员、机场和101名乘客跨越1400公里通力协作,开展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抢救,男孩在黄金8小时内被成功救治,铸造了生命救援奇迹。
2021年4月30日23时42分,当天由和田飞往乌鲁木齐的最后一架航班南航CZ6820准时滑行推出,准备起飞。面对静谧的星空,乘客和机组成员都不由得畅想起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。
然而,就在这时,一个中年男人突然抱着一个重伤的7岁男孩儿跑进了和田机场航站楼,对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要坐飞机!我们要去乌鲁木齐救命!”
就在几小时前,男孩在玩耍中无意间将手伸进了拖拉机的皮带轮中,整个右臂被绞断。
和田当地医生建议其立刻前往乌鲁木齐进行手术,接臂的黄金时间仅有6到8小时。一场1400公里的生死竞速就此展开。
首先,机组迅速与各方协调,做出了“滑回廊桥,二次开门”的决定。
机长唐辉忠坦言,在他十几年的飞行生涯中,将已经起飞的飞机调头还是第一次,但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是他们一直奉行的理念,为了守护生命,他们责无旁贷。
这一选择也得到了乘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。乘务长赵燕回忆,最让她感动的就是当她把消息告知旅客后,全机101名乘客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。
电影中呈现的画面大部分都来自当事人的回忆。赵燕和同事为了让孩子保持清醒,准备了湿毛巾,还不断播放视频、音乐给孩子听,也有旅客主动帮助照看孩子。
饰演乘务长周燕的演员李冰冰与人物原型赵燕合影
2021年5月1日1:36,航班顺利抵达乌鲁木齐机场。机坪上,等候已久的急救车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往医院,此时距离黄金救援时间结束仅剩半小时。
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黎力和同事们历时3个半小时,成功完成了手术,为这场爱心生命接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黄金八小时,横跨1400公里,这场堪称奇迹的生死救援,因为医生、机组、乘客、警察等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善良与付出,成为了可能。这是“中国速度”,更是“中国温度”。
在影片上映之际,也有好消息传来,故事的主角——小麦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恢复,已经回到家乡和田,并于9月正式入学。他目前可以用两只手穿衣、吃饭、性格也依然活泼开朗。
听到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,小麦激动地跳了起来:“我的故事上电影了,我要告诉老师和同学们!”
101名乘客不约而同的温暖支持,机场、空管、医院的密切配合,这场“生命接力”,是一次正气充沛、手足相亲的正能量汇聚,让我们看到平民英雄们同心同力释放的无穷力量。
《钢铁意志》:“新中国第一炉钢水”这样炼成
“从今天起,我以生命为熔炉,一定要造出最坚硬的钢铁!”
钢铁是怎样炼成的?在电影《钢铁意志》中,你会找到这个问题的“中国版”解答。
1948年2月,东北工业重镇鞍山获得解放。经历了纷飞的战火,当时的鞍钢千疮百孔,工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,生产全面瘫痪。
曾有专家断言:“这里只能种高粱,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”。
当时的中国同样一穷二白,国内年产钢不足10万吨,还不够每家每户打一把菜刀。
然而,凭着钢少气多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,工人们在废墟上重建鞍钢,恢复生产,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让铁水喷涌而出。
其中,“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”孟泰正是杰出代表。他带领工友们夜以继日地搜寻器材,建立起闻名全国“孟泰仓库”,没花国家一分钱,就让鞍钢3座高炉恢复生产。
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鞍钢承担起军工生产的艰巨任务,生产加工了大量军镐、军锹,开发研制了炮弹钢,加工生产出飞机副油箱拉杆,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场。
鞍钢距离朝鲜前线仅有150多公里,面对着响彻天空的警报,孟泰带着铺盖搬到了工厂,昼夜守在高炉旁,随时抢修故障。
孟泰大女儿孟庆珍这样回忆:老父亲很生气地说,你炸一个,我就修补好一个,你炸两个,我就修补好两个,你总不能把十个高炉都给我平了!
不仅是孟泰,电影中的王崇伦同样有人物原型,他是鞍钢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,被誉为走在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”。
正是这样一个个的钢铁身影,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,用他们的臂膀和身躯,让鞍钢的高炉熊熊地燃烧了起来,搭建出了抗美援朝战场的“钢铁生命线”,也铸造出了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的钢铁基石。
如今,73年过去,中国钢产量已经从1949年时的15.8万吨,增长到超10亿吨,雄踞全球榜首。73年过去,那个以钢铁意志在影片中谱写震撼历史的身影,依然在影片外带领中华民族不断书写新的恢弘史诗。
因为真实,所以震撼人心
因为真实,所以更有力量
事实上
真实又动人的平民英雄故事
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
当时的情况往往更加惊险
罗永、甘宇
冒着生命危险紧急泄洪拯救下游村庄
他们说:
“一命换几百命,我必须做!”
国家能源集团值长徐博海
地震瞬间做出坚守水电站的生死抉择
他说:
“只要我还在,就一定能接起电话。
如果后续电话无人接听,那么应急指挥中心和我都不在了。”
四川路桥操作员王令、唐鑫
于绝壁上打通生命通道的孤勇
他们说:
“不可能不怕,但艺高人胆大。”
……
凡人微光,星火成炬
守卫家园,顶天立地
期待未来,更多真实而有力量的故事
在大银幕上焕发新生
不断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
▼
(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)
责任编辑丨李虹萦